俗善礼行祈顺遂,蹈火赴汤舞龙魂
2023-10-22 15:05:25
|
来源:广西新闻网

从南到北,从城市到乡村,每逢节庆盛典,“龙”的身影舞遍华夏大地。

“舞龙”起源于中国,两千多年来,这项传统运动一直广受人民喜爱。它带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,历代相传,鼎盛不衰,并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至世界各地。

在热烈激昂、气势不凡的舞龙背后,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坚毅、执著,于漫天鞭炮火光中撑起了龙的精神气韵。

本期我们将走进宾阳,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——宾阳炮龙节,感受中华民族奔腾不息、勇于争跃的龙舞之魂。


宾阳炮龙节

类别: 民俗

级别: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

批次: 第二批

地域: 南宁 宾阳

宾阳炮龙节是融合了汉、壮民族文化特色的综合性民间节庆,主要包括游彩架、灯会、舞炮龙等活动,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,流传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一带。2008年,宾阳炮龙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鞭炮齐鸣,八音作乐,锣鼓喧天,彩架出游,有龙破烟气而出,随焰火而舞,人群涌动,胜似新春,这是每年炮龙节时的宾阳。岁岁舞龙,年年炸龙,在宾阳人眼中,炮龙节是比春节更为重要的日子。

宾阳“炮龙”狂欢之夜,人山人海。

宾阳炮龙节发源于宋元时代,清末民初趋于成熟。相传宋皇祐四年(1052年)初,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,北宋将军狄青率大军赴广西征剿侬智高。行至宾阳昆仑关,因关隘险要和侬军的死守,屡攻不克。狄青特令士兵以稻草扎龙起舞,百姓齐点鞭炮、助庆狂欢,制造宾州城内一派欢腾景象。侬智高获悉,放松了戒备,狄军趁机连夜出击,成功攻克了昆仑关。至此,宾州百姓将舞炮龙视作吉祥的象征,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必舞炮龙,以祈福禳灾,求诸事顺遂。舞炮龙始于“狄青平侬”在宾阳当地广为流传。

香火旺盛的炮龙老庙,坐落于宾阳县宾州镇中和街,已有400多年历史。

“龙”是炮龙节上当之无愧的主角,“扎炮龙”则是节前必不可少的准备。“炮龙”比一般人们常见的舞龙大许多,短的有7节,长的有11节,竹骨为身,长20—40米不等,金银彩纸为鳞、龙口含珠,威风凛凛。

不同式样的“炮龙”。


“炮龙”龙鳞、龙尾。

“削竹篾、拼骨架、糊纸、描画……一条长约20米的‘炮龙’,我和老伴两个人一起做,大概要花半个月时间,一年最多能做30条。”邹玉特是宾阳炮龙节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,其祖父是清末宾州古城扎龙传人之一。受祖父、父亲影响,邹玉特自15岁开始学习扎龙,至今已有50余年。经他手里制作的“炮龙”活灵活现,威猛有神,栩栩如生,畅销县境内各地。

邹玉特在制作“炮龙”。

从小生活在宾阳的邹玉特,耳濡目染,早已将炮龙节相关活动内容及形式熟记于心。“炮龙节是游彩架、灯酒会和舞炮龙等多种活动和表演形式的大融合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节庆的规模愈发盛大。”

龙头半成品。

白天,长达半里的彩架队列浩荡而来,醒狮开路,彩灯、旗幡随后,八音(乐队)伴奏,舞龙包尾,中间装置4、8、10或更多的木台,每台由4人或8人肩抬,每台彩架上数个孩童扮饰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,每人坐立于另一人的“手指”或佩带的伞、扇、剑、弓、刀之上。游彩架,即彩架游行,其因造型精巧、装饰奇美和技艺惊险而引人注目。

宾阳炮龙节游彩架。

从外表上看,小演员很自然地站在另一位演员手持的小道具上,或借道具之力“悬浮”于空中,纹丝不动,分毫不露破绽。内里乾坤,则是手艺人根据本台节目内容特点,用钢枝制成演员们的坐椅,用假腿脚伪装下肢,然后将各支撑片条巧妙地隐藏在服装及各种道具之内。

彩架游行传承至今,装饰主题及人物造型日渐丰富,既有《三姐传情》《布洛陀》等广西本土题材,又有《木兰从军》《梁祝姻缘》《中国女排》《科教兴国》等古典及现代题材,神气毕见、妙趣天成。

宾阳炮龙节欢快的序幕就此拉开。

游彩架《壮乡庆丰年》。

天色稍暗,盛大的灯酒百家宴开席,宾阳家家户户参与到所在街区的宴席中,增进邻里感情。

“灯酒会”又称“丁酒”,因宾阳话“添丁”与“灯酒”谐音而得名,主要内容有乡饮和取灯。做好菜肴后,各村屯与街巷鸣锣为号,众人聚集祠堂或者村社商讨当年的农业生产,宣布村规民约,一齐会餐,颇有古时“乡饮”遗风。取灯仪式则在社庙或祠堂举行,“灯会”当日取一盏贴有麒麟玲珑的“莲花灯”,挂在厅壁上,唱响祝贺歌,祈愿来年家中人丁兴旺。

宾州镇南街居民与外来游客举行灯酒会活动。

“炮震千山醒,龙腾百业兴。”晚上七时正,整个宾阳县城龙腾越炮响,火光冲天,这场盛大的“东方狂欢”迎来了高潮。舞炮龙仪式是炮龙节的核心所在,包含开光、炸龙、送龙归天等环节。

百龙聚首,万众瞩目。

开光地点通常设在庙宇或街头街尾的社坛边,各支舞龙队伍皆会提前抵达。会首看准时辰,揭开遮住龙眼的红布或白纱纸,随即咬破公鸡的羽冠,以鸡冠之血点亮龙眼。“点睛”后的“炮龙”同时向天地礼拜,腾跃而起,由龙牌及锣鼓、八音开路,按既定路线狂舞而进。街市万炮齐鸣,欢声雷动。

点睛后的“炮龙”对天地叩首。

“炮龙”追逐火光,腾跃而起。

炸龙,即燃放“鞭炮”弹烧狂舞之龙。传说炸龙能带来一年的兴旺,特别是炸龙头能带来头运,因此各家各户都预备足了鞭炮,当“炮龙”经过时,人们点燃鞭炮朝“龙头”“龙身”抛掷。

炸龙头。

鞭炮燃炸于龙身,火星四溅。

舞龙者头戴竹编之帽,均为赤膊上阵,丝毫不惧万炮炸响,更不怕炮仗弹烧自己赤膊之躯。而燃放的鞭炮为特制,称为“龙炮”,为宾阳炮龙节特产。每响“龙炮”装药不超过0.02克,威力有限。

龙在鞭炮铺天盖地的小巷中左右翻腾起舞,给每一户人家叩头送福。初时,龙路或是长蛇阵或是半边月或是游龙戏水,随着鞭炮的增多,怀抱各种愿望的人们纷纷挤到“炮龙”周围,伺机钻龙肚、撕龙布、扯龙须、抢龙珠,以博得一年的好兆头。舞龙头者尽量避开,护龙队极力保护,龙舞便没有了固定阵势。


龙队见机行事,随意而舞。

龙舞至街尾,炮尽燃,人尽欢,龙也被炸得体无完肤,仅剩骨架及手柄。街区长者指挥众人造出一个简单的炉灶,燃起火堆,奏响八音,虔诚地将龙骨投进火中烧掉,让它随着熊熊的烈火升天,是为“送龙归天”。“炮龙”浴火涅槃,往年的“晦气”弹烧而尽,祈愿来年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

烧龙骨,意为送龙归天。

源于民间,传承在民间。宾阳炮龙节能够根植于民间长久流传,不仅因其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,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传承守护者的努力。

“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,我们有责任将宾阳炮龙文化传承发展下去。”宾州炮龙协会会长黎泽贤表示。

“炮龙”舞龙表演。

2017年,在宾阳县政府大力支持下,宾州炮龙协会正式成立,吸引、聚集了包括非遗传承人邹玉特、舞龙技艺传承人伍学规等大师在内的近300名炮龙爱好者及炮龙相关工作者。

协会成员在扎龙。

邹玉特在向青少年学生传授扎炮龙技艺。

“我们正在做的事,是希望能够将宾阳炮龙艺术日常化,让民间活动成为舞台艺术,走出去。”黎泽贤介绍道,协会的龙队每年组织100场以上舞龙表演,并将优秀的炮龙文化送到乡镇基层,让宾阳炮龙表演真正“活”起来。

宾阳炮龙协会龙队在剧场演出。

游客近距离观赏舞炮龙。

宾阳万兴炮龙文化园是吸引游客了解炮龙文化的重要基地,设有剧场、非遗展馆、炮龙制作基地、传统炮龙表演区等区域,每年能接待10次以上各省、各协会的大型交流旅游团,通过系列丰富活动向游客展示宾阳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
游客在宾州炮龙文化园体验舞龙。

如今的炮龙节不仅只是专属于宾阳人民的狂欢,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,成为宾阳响亮的名片。而宾阳炮龙剧场大戏、宾阳炮龙纪念馆等创新项目也正紧密筹备中,创新发展让千年炮龙呈现出崭新面貌,并跟随时代更迭融入缤纷的全新可能。(文/杨思悦 陶洁 图/杨思悦 陶洁 邓色迎 关金兰 宾阳县文化馆 宾州炮龙文化园)

微信分享 二维码
分享